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热点 > >正文
2023-01-31 15:00:50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文| 央视新闻客户端

致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

大规模储能技术研发提速


(资料图)

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电力银行”,能够在电力系统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助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建立。

春节期间,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正在开展全钒液流电池60千瓦电堆研发。相较于上一代已经在电站投入使用的30千瓦电堆,同样体积,其功率可提高整整一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我们正在做液流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这样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减少占地面积等,所以对整个未来电池产业化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先锋所说的“电堆”“电池”,完整名称是“全钒液流电池”,在电站中主要储存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量。这个“电力银行”长宽分别为134米、119米,在这个空间内安装700多个储罐,储罐中充满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充电时,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逆向转化,它就能放电来缓解电力需求缺口。采用该项技术的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2022年5月实现并网,10月底实现满负荷充放电,最多可存放40万度电,以我国居民每日人均用电2度计算,该电站可供20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是我们全球首套,也是国家能源局当时批复第一个国家级大型的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这个电站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接纳更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入网,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介绍,目前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的关键过渡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尤其需要全新的发电方式。在我国,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储量丰富,然而有风则动无风则止的风能,以及昼夜交替发电随起随停的太阳能,其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接入电网后,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特定的响应能力,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供电甚至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处在从新能源发电到用电的中间关键环节,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储能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最流行的一个选择。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我们对整个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到2030年、2060年将有大比例清洁能源发电,特别是可再生发电并网,对于解决这些不连续、不稳定的电力入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大的战略需求。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首次由国家能源局与科技部共同编制,科技创新在国家能源格局实现根本性改变中,被提到全新的高度。围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中科院洁净能源先导专项集合了20多家能源领域研究所及大学优势研究力量,已突破55项关键技术,29套工业示范装置开工建设,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迈上新征程 听听他们的新愿望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团队继续深耕储能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持续进步,持续推动百兆瓦级的项目的商业化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液流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张立雷 辽宁台)

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将于2023年4月7-9日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北京冬奥会场馆)举办。两年蓄力,重磅回归。“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23”焕新升级,蓄势待发。超过300家储能一线品牌和企业盛装出展,展览面积突破50000平方米,10万+专业观众莅临展会。展会首次开通线上展览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同期还将举办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颁奖盛典以及30+场主题论坛,储能新品全球首发活动及行业年度重要签约仪式也将在展会期间隆重亮相。

详情咨询

冯先生:18600530735(同微信) jinlei.feng@cnesa.org

曹先生:13552712189(同微信) shuo.cao@cnesa.org

相关链接

【END】

联盟官微

关注政策、项目、企业、市场活动

联盟官方小秘书

入会、入群、产业交流、活动对接

标签: 可再生能源 更新换代 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