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楼下遇到邻居家的孩子文文,因为疫情影响,已经好几个月没见这孩子了。
当时想去抱抱孩子,可是孩子很不愿意。而且看到之后,赶快跑向了妈妈的怀抱。记得文文不会跑的时候,常逗她玩,现在居然不认识了。她妈妈说:小的时候逗你玩,你特别容易被逗乐,还特别粘着人家,现在怎么不认识还怕生了。
(资料图片)
然而当妈妈说完之后,文文依然躲在妈妈的后面,任凭妈妈怎么说就是不出来。感觉到孩子的不乐意,就没坚持,不过对于这件事情,文文的妈妈也说了一些情况。
之前孩子还小看着不认生啊,现在怎么认生了?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每次看到陌生人,文文都会找妈妈,而不是找爸爸,即使爸爸在身边。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肯定也遇到过这种事情吧!孩子见到陌生人去找妈妈,躲到妈妈的身后,而不是躲到爸爸的身后。
那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1.妈妈陪伴时间长
算一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妈妈陪伴着孩子,在出生之前孩子也是与妈妈在一起,母子连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就陪伴孩子了,从孩子出生到孩子度过婴儿期,这段时间可谓是妈妈倾心尽力陪伴孩子,虽然这个时候爸爸也发挥了很多的作用,但是论陪伴孩子的话,还是妈妈比较多。
孩子内心深藏着一种意识,那就是妈妈天然给孩子一种温暖的依靠、温暖的房子的感觉,在妈妈身边就会有种说不上来的亲近感。遇见陌生人,孩子肯定要去找亲近的人,相反母亲在孩子无意识的举动之中,属于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陪伴最长的人必然是最亲近的人,使得孩子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去找母亲。
2.妈妈给孩子的安全感
在很多情况下,妈妈给予孩子的,是一种父亲给予不了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从婴儿期就潜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这种意识是通过对孩子的照顾和陪伴造成的,以及妈妈这个角色特定的。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这个时候潜意识中埋下了妈妈给予的安全感,在孩子遇到陌生人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就会本能表现出来,去找妈妈。所以,就算孩子稍稍长大之后,本能里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遇到陌生人,总想着要去找妈妈寻求帮助。
3.母亲更有亲近感
大多数情况下,爸爸肯定是比较严厉,比较冷静的。而妈妈则是往往是比较温柔和蔼的。在家里的时候,父亲在孩子的心中的印象,是是高大威猛,不易让人亲近。而母亲属于那种比较好亲近,这就是所谓的严父慈母。
遇见陌生人就会害怕,就会不敢说话。对于这种情况,可能爸爸就说“害怕什么,不要内向,过去打个招呼,叫叔叔”。孩子本来是正常的认生,可是爸爸的行为使得孩子更加产生抗拒,产生害怕的感觉。
而如果妈妈的话,会以商量的和蔼的语气说“小宝怎么害怕了,叔叔你不是见过吗,不叫就不叫吧。”这种反应,最后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的安全。正是因为母亲陪伴更多,有特殊的安全感,更有亲近感,使得孩子遇到陌生人这种感觉到不安全的事情,就去找母亲。
作为家长,当孩子发生这种事情之后,我们最好不要太过坚持,非得让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去和陌生人打招呼。实际上,孩子认生,其实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等过了这个年龄段之后,就会很自然地改变了。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行改变孩子,顺其自然就好了。
标签: